汝窑和官窑的区别,官汝窑与汝官窑的区别
北宋五大名窑汝窑、汝官窑、哥窑、钧窑、定窑通过用心的打卡上海博物馆,才体会到北宋五大名窑的珍贵。因为汝窑和汝官窑的特殊,所以想说点自己的观感和心得,经过国家对清凉寺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以前关于汝官窑的定性与理论可以说基本上已经推翻了,重新认识汝官窑,以及对汝官窑的辨别,应该也以清凉寺考古发掘所得到的资料和古人的传世论述相结合为主要依据。
1、只听说瓷器分官窑和民窑,请问什么是官窑和民窑?怎样区分?官窑和民窑的区别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赿州窑务。
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明代采取“官办民窑”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2、宋代官汝窑与民汝窑区别鉴定北宋汝官源于五代的“青如天”的天青釉,历经约200年得烧制过程,才逐渐发展起来。自五代柴窑的天青釉开始,开创了人们最崇尚和敬重的天青色,但确切的说,五代是在烧前就已调好了基本的色种,然后进入了全程低温烧制,始终采取了一个保色为主的烧制方法,从五代到仁宗以致到后来与北宋官窑同时期的民窑器,也皆如此。民汝中不论低温还是高温器,为单一天青色的器物都是围绕这一个保色的烧制方法.北宋汝官是在民汝的基础上,采用了更好的原料,更合理的配方,更先进的烧制工艺,在烧前虽然也确定了基本的色种,在烧制中依据温度的把握,还原,使其达到在保主色的同时,又创烧出一至两个共容色,于是汝官器一定是在鲜明的主色调中,还有他色在其中,相容相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