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窑瓷器图片,明代龙泉官窑瓷器特征
大明官窑之绝唱,就看正经官窑,这件黄釉碗必定是御用之物,且看它的精工之作不敢马虎,谁说明代后期官窑质量差。万历36年官搭民烧,导致明代官窑制度瓦解,上海崇真堂藏明代官窑瓷器欣赏之尾声,68明万历黄釉碗高:6.3cm;口径:15.5cm;足径:6.2cm碗侈口,深弧腹,圈足,足墙较直,整体器形端庄秀美,通体施黄釉,釉色纯净深沉,淡雅柔和。

明清两代之君主集权达到顶峰,依其礼制,内外黄釉器只皇帝、皇后及皇太后可享用,是皇家尊贵的象征。明代黄釉创烧于明初,是一种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釉,成品须在烧好的白釉瓷上挂黄釉后二次烧成。此工艺在弘治朝达到巅峰,世人均以弘治黄釉为一代绝品,最为尊崇,且前后之成化、正德、嘉靖等数朝均有不少优秀黄釉器传世,而明代御窑至万历三十六年停烧,此类万历御窑黄釉器实为少见。

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圆器指平面造型。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瓷器露胎处多有火石红斑痕迹。釉质肥厚,滋润。纹饰多为写意。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1、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2、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

3、明代青花瓷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4、永乐,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其他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琢器的腹部有多至肉层的衔接痕迹。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在明显,正德以后,到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各朝,胎体接痕特别显露,民窑器尤甚。5、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斑痕迹的现象。

代瓷器上的款识在种类、工艺、字体等方面也随之更趋完善,并开始流行在瓷器上题写帝王年号即官窑纪年款。明代历时276年,17个朝代,有帝王年号17个,但由于政治原因,洪武、建文、洪熙、正统、景泰、天顺、泰昌7个帝王年号的纪年款瓷器至今未曾被发现,故现实有明代纪年款十个,依次为: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
民国时及近现代常有人以赝品假冒明代漏缺的这7个朝代纪年款,各藏家应小心为是。现今发现最早的是“永乐年制”四字篆书、青花书写或阴刻纪年款,未见楷书款或“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款,款识多题于碗、盘、杯类器物之上,并多用青花书写。印刻款多见于单色釉器之上,无论印、刻、写款其起落笔处尖细,笔画折角处圆浑,结体严谨紧凑,刚劲挺拔,同期民窑器未见纪年款,常于器心书“福”、“禄”、“寿”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