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釉瓷器,孔雀蓝釉瓷器
今天要介绍的是一件康熙年间的洒蓝釉描金山水图双耳活环瓶。洒蓝釉是一种低温色釉,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其特点是在浅蓝色或白色釉地上,呈现出深蓝色的不规则斑点,犹如洒落的蓝色水渍,因此得名,洒蓝釉瓷器始于明代宣德时期,正德、嘉靖时期也有少量烧造,但产量很低,到了康熙时期,洒蓝釉得到了发展,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常见的器型包括花瓶、笔筒、观音像、尊、高足盘等。
1、古代蓝釉瓷器最早什么朝代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钴蓝釉瓷器则是元代景德镇发明的。宋代最出名的是明代的霁蓝釉。元代,,,元代。元代啦。丰田铁观音和费用户与天。蓝釉最早见于(唐代)唐三彩中。唐三彩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高温钴蓝釉瓷器则是元代景德镇发明的。蓝釉瓷器以氧化钴为呈色剂,最早见于唐三彩,宋代钧窑以天蓝釉为主色调,元代景德镇烧成了高温蓝釉瓷、明清时又烧成了霁蓝、洒蓝、天蓝孔雀蓝等蓝色釉瓷。
2、天蓝釉,清代瓷器的惊鸿一瞥天蓝釉属于高温颜色釉,从天青釉演变而来,创烧于清康熙年间,色调似天空之蔚蓝色,故称“天蓝釉”。天蓝釉含钴量在1%以下,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对呈色均有影响。康熙时期的天蓝釉瓷器釉色有深浅之分,深者呈淡雅的天蓝色,浅者釉色更显清淡。发色均较纯正,总体给人以柔和淡雅纯净之感。釉质莹润、坚密,釉面光亮。施釉较薄,釉层均匀。
由于施釉较薄,烧制成型后于器壁棱角或口沿处呈现白色效果,有些口部则施以深蓝或酱色釉作为装饰。底足处多施白色釉,有些则施天蓝釉,胎釉结合处修胎规整。在器物表面有简单的装饰工艺,如梅瓶的颈部有的饰以弦纹一道,两侧饰有如意或月牙装饰。官窑器底足处以青花料书写“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其中最受人欢迎的还是与久负盛名的康熙豇豆红釉典型器型“同款”的器物。
3、元代霁蓝釉瓷器特征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常见造型仍是宫廷祭器和陈设用瓷,官窑霁蓝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细,民窑也有霁蓝釉瓷多是庙堂所用的祭器,以炉、瓶最多,均无官款,但有年纪年款的。